零点看书 > 洛水东望 > 第三章五马渡江

第三章五马渡江


  海上航行一个多月,几人终于从淮水入海口溯水西行抵达下邳。刘秋让孙川从运河南去吴地,自己则和翾风带着几个家仆进城去访王敦。

  听闻老友前来,王敦自然喜不自胜,就近在住处辟出一间院子给刘秋住下,又遣人去知会王导,当晚便在家中设宴款待远来的二人。

  王导如今已过而立之年,早已从昔年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成长为司马睿麾下的谋士;而王敦则和刘秋一样年过四十,已然如同自己的族兄当年那般开始向朝廷中枢努力,成为新一代的社稷重臣。今晚是家中的接风宴,王敦让刘秋把翾风带上,自己则把宋袆带在身旁,只有王导孓然一身没有美姬作陪。

  翾风见是当年和自己交好的宋袆自然心中生喜,席上相逢与她对视一笑。宋袆如今早已出落得一副雍容之姿,非是寻常美姬可以比拟,只有用国色才可形容,故而王导和刘秋都不时向她身上投去注目礼。王敦见了便高兴地说道:“如今公主远在洛阳,今天席上只有你我兄弟三人,就是美女也都是旧相识,大家不必拘束,今晚可开怀畅饮。”说罢便带头敬了大家一杯。

  待大家放下酒杯,王敦又说道:“这些年天下变乱,大家也免不了流离之苦,如今能在此重逢想来也是上天见怜。只是自从前些年听闻承露兄送荀氏北返辽东就再无音讯,不知这些年兄长在何处高就?”

  刘秋早知王敦会有此问,就将早已备好的答案奉上,“此事说来话长,当年愚兄到了北疆便卧病不起,幸亏翾风姑娘念及多年情谊一直在身边照顾我才算捡回条性命,荀氏又从旁资助这才让我没饿死他乡。如今身体已无大碍,又听说驸马兄弟皆在此便远赴千里前来投奔。”

  王导听罢便问道:“公子这一路南来须经幽、冀之地,现今鲜卑诸部都不大安定,冀州又是诸王故地兵祸连年,公子这一路南来想必是吃了不少苦头。”

  刘秋又继续将准备好的答案托出,“司马所言不错,不过所幸还有王大将军都督北疆,这一路虽有些小麻烦最终都还算太平。”

  王敦在刘秋身上找不出破绽,就对他身旁的翾风道:“翾风姑娘多年来钟情公子却一直未得机缘,想不到此次北去反倒成全了,否则小弟倒还一直担心兄长的婚嫁,如今看来倒是可以放心了。”

  宋袆见王敦一直问不出什么,就从旁解围道:“妾也是此见姐姐随公子前来方才猜到几分,想来倒是不负当年为二位传书之情,妹妹在此借老爷的美酒为姐姐贺。”

  翾风饮下一小口酒方才回道:“当年便知妹妹伶俐,多年不见越发聪慧,姐姐在此谢谢妹妹。”

  当年石崇府中硕果仅存的两大美女一颦一笑都摇动着在座几人的心神,大家都顾不上说话,只有刘秋开口问道:“来之前就听闻驸马已荣升将军又调至青州任刺史,怎么却跑到徐州来了?”

  王敦看了看王导,收敛起脸上的笑容,“还不是我家司空大人疑神疑鬼,总担心天下大乱,非要让我守在青州方才安心。如今几个闹事的封王都已被杀,新帝也已登基,平定各处叛乱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夷甫却还要我守在地方上观望,我觉得无聊这才南来和茂弘小住几日。”

  大概是兄弟两个还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王导这边也劝道:“司空所言并无什么问题,如今北面的匈奴蠢蠢欲动,听闻刘渊已返回本部营地策划变乱,起事只在朝夕之间。而且巴蜀和江东又生叛乱,不仅失了成都和建邺,连顾荣这班南方士族都投了叛军,兄长与我守住青徐自然对朝廷大有裨益。”

  “顾荣反叛了?”刘秋不由得喊出了声,翾风忙帮他轻拍前胸,生怕他再病了。

  王敦则不屑地说道:“南方的貉子能有什么好,自然是谁给好处就跟谁,叛军一起,那些所谓大族还不都跟着降了。”

  没想到一旁王导又在一旁反驳道:“兄长不要妄下结论,日前弟已接到密报,听闻他现在心生悔意,正谋划作为内应一同剿灭叛军。”

  顾荣的叛乱自然让刘秋心生烦乱,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王家兄弟席间居然也带着明显的分歧,二人间的火药味已是越来越浓。这边王敦冷哼一声,“就算江左指日平定也没有让我留守青徐而让琅琊王南下偏安的道理,如今京中形势已定,东海王手握大权,夷甫更是位列三公,如此大好形势怎可退避?”

  至此刘秋方才听出些眉目,原来王家兄弟二人是因为对当前局势判断的差异从而产生分歧,“我听下来二位的争执是不是因各自不同的判断而产生?阿黑以为东海王和司空已经把持朝政此时便应回朝接受重用,由琅琊王和王司马留守下邳东海王的老家;而阿龙则和司空相近,眼下西南和北方皆乱更应在东南偏安,由驸马守住青徐以固东南根基。”

  王敦点了点头,“说的不错,所以我才从青州远道前来和琅琊王相商。承露既已明了,此事你怎么看?”

  刘秋可不想刚到就卷入兄弟二人的漩涡,于是抱拳道:“愚兄惶恐,久居蛮夷之地对天下之事早已生疏,这样的事情还是留给二位和王爷来做决断,今天我便只带了耳朵前来赴宴。”

  王敦哈哈大笑道:“几年不见,兄长却越发圆滑了。不过如今东海王手握大权,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事,再加上我手中的青州和琅琊王手中的徐州,关东八州全部都在我们手中,天下大事何愁不济,怎可如阿龙般畏首畏尾。”

  酒吃到这份上这话便说不下去了,没多久王导便借故告辞,刘秋见状也托辞回去休息。

  到了次日,刘秋想起昨晚席上的宋袆,便对翾风道:“昨晚的酒宴估计只是个开始,夫人今日闲时可借机去探下宋袆,估计这两日还有酒席等着我们。”

  不想翾风却道:“妾与宋袆姑娘原本就亲近,去探望一下自然是应该的。只是若再有酒宴妾便不能陪老爷同去了。”

  刘秋不解翾风之意就问道:“这是为何?”

  没想到翾风脸上微微发红,扭捏了几下方才道:“昨晚席间喝了两口薄酒便觉不适,今天早起就请了驸马府里的郎中过来号脉,谁想竟是妾已有了一月的身孕。”

  刘秋自然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惊喜,就将翾风轻轻搂在怀中柔声道:“翾风虽不是汉家女子但生性最是温柔,想来这孩子当是来时在海上怀下的,一个月的风浪颠簸也没听你说过什么,只是平时记挂我来着。”

  翾风向窗外望去见并没有旁人,才轻声说道:“妾自幼出身微贱又早早不见了家人,客居洛阳多年旁人都把我当作卑贱的异族,只有诗书才可稍作缓解。幸好后来遇到老爷才让我又看到希望,虽然中间也经历些波折妾也知道有些事终归超出人力所及,不过最后还是托了慕容姐姐和孙姐姐的福终于让我能够长久陪伴在老爷左右,虽为妾室总算是知足了。”

  刘秋神情地抚摸着她白皙的手指,温柔地说道:“筠儿出身大家故做事张扬,好在她行事有节、宽容宏大,颇有先祖之风;而你便是一味温婉体贴,但看事情却丝毫不差,如此你们两个倒更显得相得益彰,我能得妻妾如此便是无憾了。”

  翾风听了忙用手遮住他的嘴,“老爷快别这么说,妾怎可与孙夫人相较。没了妾还可有旁人来服侍老爷,但若没了夫人这家怕是都要塌去一半。”

  正说着,外面下人却进来送上请帖,果然是琅琊王请他明日晚上到府中赴宴。



  听说是酒宴,翾风自然不便陪着同行。可是到得王府才发现只是饮茶叙话,根本不见酒席。见了王爷,刘秋行完礼便被安排在旁坐下。琅琊王身旁的司马王导才缓缓说道:“公子前日才来下邳,本该多休息几日,可是荀氏远去辽东,王爷虽与她断了关系但毕竟是两个孩子的生母,故此才召你前来询问,不知她最后去了何处。”

  没想到王导竟替司马睿找了这么个借口叫自己前来,刘秋也就答道:“司马想来前日已经听闻,小人随荀氏到昌黎后便一病不起,后来就长居那里。”

  王导于是又问:“听闻慕容部久居昌黎一带,公子可曾去过昌黎不远的大棘城?”

  任谁也没想到昨晚随口一句竟能让王导想了这么多,刘秋知道难以隐瞒,便如实答道:“司马博学,小人确实在那里养过病。”

  王导笑了笑,“昔年听闻鲜卑慕容部曾以不足两万的兵力打得宇文部十万大军弃甲而逃,甚至有传闻说在战场是看到了弥漫的浓烟和自天而来的巨石,原本我还疑惑,前两日听闻公子曾在辽东养病,便想到这其中缘故了。”

  刘秋的脸上登时变色,王导只凭一些战场的传闻便推测是自己在大棘城待过,难道他还知道其他的事情,还是有人从辽东向他报告?刘秋不敢再想下去,还是司马睿打圆场道:“公子勿作他想,当时我和茂弘听闻此事便觉得蹊跷,后来想到公子通晓仙术,怕是你所为,没想到被司马一问便问出端倪。”

  虽然司马睿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不过刘秋还是惊出些汗来,还未作答,王导倒是说道:“前日公子既已知道我与族兄的分歧,今日请您来此便是想请教阁下如何看待此事。”

  刘秋刚才已被王导问的心神慌乱,哪还有心情指教,“王爷和司马高抬小人了,前日我便说过,这些年久病在床早已不问世事,王爷今日请小人前来怕是问错了人。何况在下学识低微,不过是靠祖宗荫庇,不知王爷缘何要来问小人的浅见”

  刘秋本想就这样应付过去,岂料司马睿却对不依不饶,“看来茂弘之前没有说错,公子果然不愿赐教。昔年驸马和孙秀都曾引你为座上贵宾,石崇虽软禁过你亦不敢动得分毫,这岂是寻常人所能为?如今小王身居乱世,前次差点行错了路几致命丧洛阳,如今痛定思痛到处求贤,想求公子指点一二,难道这也要拒绝吗?”

  刘秋虽不知司马睿到底在洛阳经历了什么,不过想必也是遇到了些艰辛,毕竟琅琊王不得皇族甚至重臣和士族待见早就是京中公开的秘密。刘秋见司马睿如此坚持,但还是应付道:“茂弘与我也算相识多年,以阿龙博学,既然提出东渡,想来早已思虑周全,不知可否先将其中利害说与在下。”

  此话本是推托之词,没想到司马睿却投来赞许的目光,王导则从旁说道:“从前只听闻公子被传有些非凡法力,如今看来确是有些过人之处,若今日换作旁人必定在此侃侃而谈。”

  刘秋没想到得了这么个效果,但也只好呵呵笑道:“在下是真不了解现在的时局,王爷又非要我讲,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

  没想到王导却把刘秋的话当了真,只见他正身分析道:“如今洛阳局势虽稍定,但并没有改变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西南的巴蜀和东南的吴地都已失去朝廷控制,北面并州的匈奴也不容乐观。琅琊王是圣上远亲,继续留在北方的话若将来诸王纷争再起很难不殃及池鱼,所以我和王爷商量继续远遁才是上策。我们现在身处徐州,只能向江东避祸,吴地虽有叛乱,但起事的陈敏不过一将军耳,矫诏诓骗本地士族和官员投靠,要诛灭叛乱并不难。现在的问题是,王爷南下并没有朝廷的旨意,而且还有东海王的命令帮他守着下邳老家,如若我们就此南渡,将来陛下或者东海王追究下来恐怕很难应对。另外先汝南王的几个儿孙都被封在西面的豫州与吴地仅一江之隔,几个王爷尚还年幼,如若被人要挟或是一时意气而来攻我家王爷,则江东变数大增。”

  刘秋见王导如此一本正经,当着司马睿的面也不好再一味逃避话题,默想片刻后才说道:“我在北疆这些年知道平州牧和东夷校尉不睦已久,而据传说是因为东夷校尉和骠骑大将军王浚不睦产生,如此恐怕几支鲜卑将失去辽东晋军牵制,若与并州的匈奴和西北的羌人一起发动,守卫幽、并二州的王大将军恐难招架。何况如今朝中内轻外重,说句大不敬的话现在的东海王手握六州大权和当年的赵王并无什么不同,否则王爷也不会急着远遁江东。如果朝中继续动荡,则北面王将军的粮草和兵员供应就会失控,更加难以守住北疆,到时中原恐怕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所以琅琊王大可不必担心朝廷的制裁。就算将来形势能够稳定,王爷也大可以避免参与诸王出兵争权来作托辞。”

  王导听罢也叹气道:“公子说的不错,如今天下大有分崩离析之势,可是不要说王爷手中没什么兵权,以之前诸王之乱的例子,就算有兵权,入朝勤王也会被皇帝和其他诸王、大臣猜忌,为今之计只能退避自保。”

  想到不远处的豫州诸王,刘秋又说道:“汝南王这一支我并不了解,不过当年贾后夺权时汝南王和几个公子都在洛阳遇害,如今封在豫州的是他几个小儿子和孙子,听说最大的不过刚刚二十。这些年他们一直安分,想来不大容易起兵作乱,不过他们年纪太轻,我先前问过处仲他们也没在军中待过,亦很难成为江东的屏障,现下吴地的变乱他们无动于衷便是此理。”

  刘秋自以为一番分析头头是道,不想司马睿对豫州形势更加胸有成竹,“公子还说对天下事不了解,只看你对豫州诸王如此了解当是早有准备。不过公子可能不知道的是家母太妃夏侯氏是汝南王家夏侯太妃也算近亲,论起来家慈还要称她一声姑母。本王已请母亲去信一封到豫州,一来联络一下感情,二来也看下他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秋见王爷早有充分准备,心下更加困惑,“王爷和司马既已有万全准备,在下便安心了。不过在下不解的是,既如此为何还要连夜相邀谋划,还请明白相告。”

  司马睿听了哈哈大笑,“看来还是什么都瞒不过公子。当年阁下曾在洛阳我府中以石炼银,又曾当着先帝和百官的面点石成金、火中炼字,大家都把你这张天师唯一下山的弟子当作他在洛阳的化身。当今天下将有大变,想来公子和尊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故而当此进退不决之时,特请公子指引一条明路,还请不吝赐教。”

  说着便离席亲自来到刘秋面前替他斟了一盏热茶。刘秋此时方此恍然大悟,也跟着呵呵笑道:“王爷和司马有心了,难得做了如此详尽准备还要再求稳妥,可是凡事尽力便好,怪力乱神未必能帮到王爷许多。”

  王导在旁笑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王爷和下官就是想知道这天道将向何处去。”

  刘秋明白他们只是缺乏信心,可是若一味拒绝恐怕只能让自己失去他们的信任,不由心念一转计上心头,“数年前师父曾带信给我,上面用了卦象中的巽卦来表示他的看法。”

  王导才思敏捷,很快就猜到了其中的意思,“巽卦为风,表东南。难道张天师也如此看好江东?”

  刘秋点了点头,“师父正是此意,想来他当年早早就南下鄱阳龙虎山也是因此吧。”

  “对、对,小王也听闻天师几十年前南下修行,果然还是仙师法力无边,这么早就看出了我们费了这么大劲才想到的事。”司马睿忙附和道。

  刘秋的答案让司马睿和王导有了信心,二人又说若再有事还要请刘秋前去谋划,这才放他回去。

  几天后,王敦府门外的下人来报,说是有人前来送信但一定要见刘秋本人。刘秋到门口一看,居然是孙筠穿了身下人衣服前来,自然将她引入内室。翾风见是孙筠忙下拜行礼,刘秋则问道:“川儿才走了数日,夫人怎么这么快就到了,难道没有遇到他?”

  孙筠接过翾风递来的茗茶,喝掉整碗才答道:“刚好我最近在淮阴,川儿在我们的商栈打听消息时正好遇到,于是就乘船来了。”

  刘秋握着孙筠的手道:“这些年我在辽东把商栈和货运的道路都已打通,平州刺史也算见过,大概是年纪渐长越发思念亲人,可是父亲又坚持不要我去见他,于是就和翾风一同南下来与你和泮儿相聚。只是不知道现在江东叛乱,泮儿和陆公诸位可还好么?”

  孙筠从袖中取出手帕拭了拭眼泪,“川儿已和我说过夫君看过公公的家书,他从没见你发过这么大的火气,希望夫君不要怪他。”

  刘秋摆了摆手,孙筠又继续道:“泮儿一直养在贺彦先在山阴的家中,现在已经入塾,师父说夫君的孩子就算是个女儿也该学些道理。贺家是江东大族,他又一直称病不出,起事的陈敏并不敢拿他怎样。至于师父,如今年纪大了也不常在水上跑了,平日都是我和八哥他们在管,还好川儿平时还能多帮我些。”

  刘秋一听提到女儿,声音不觉有些颤抖,“泮儿可还懂事么?”

  孙筠含泪点了点头,“泮儿和我小时候一样活泼,也总喜欢在湖里游泳,自己也一样晒得黝黑。不过她静下来时倒很像夫君一般多思,私塾的功课也作得好,先生总是夸她学得快。”

  刘秋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翾风忙掏出手绢递给他,刘秋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道:“那就好,那就好,如今很快便可团圆了。”

  孙筠也哽咽道:“夫君既南下来吴,为何还要在此停留?川儿虽与我讲了,不过如今变乱迭生,岂是你一个人可以挽回的?”

  刘秋叹了口气,“为夫当然还没自大到这地步,可是我与王家兄弟多年的情谊怎能让我在此时舍弃他们独自离去,既然顺路就过来探望一下。”

  接着刘秋便把这几日的事情和孙筠大体讲述了一遍。孙筠趁着这会功夫又喝了盏茶才说道:“看来司马家终于还是有人想到了吴地,只是这些北人向来看不起南人,南渡后吴地便要显得拥挤不堪了,夫君何必劝他们南来。既要劝,居然又想到用当年陈留王的卦象,我是越来越不懂你了。”

  刘秋拍了拍妻子的手臂,“当年你族叔孙秀哭着说武帝许给他的蒯氏管他叫貉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还记得,又怎会不知夫人和司马家隔阂已深。”

  孙筠白了刘秋一眼,嘟囔道:“知道就好。”

  刘秋又徐徐道:“可是如今世道这么乱,连皇帝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我听川儿说现在江东和荆襄也有许多南下的难民,流民甚至还占领了巴蜀。如今的形势早已不同以往,稳定住一方局势,接纳安顿好流民才是现在应做的。大晋以诸王屏障皇权立国,这个局面已有数十年,地方官员地位不如前朝,很难收拢人心。既然流民都可接纳,王爷我们自然也该接纳,而且我们还可借助他稳定江南局势。琅琊王为人恭俭有礼,辅佐他的王导博学明敏,身后又有琅琊王家支撑,再怎么样也比司马伦、司马越这样的人要好吧。至于以卦象说服,司马睿和王导其实对事态早有见地,只是仍缺少信心,我不过是帮他们下决定罢了。”

  孙筠见劝不动夫君也就不再坚持,“我这次来还带了张天师的消息给你,他现在已和诸葛京移到会稽海外的一座岛中修行,老人家惦记着你的身体,说当年在海中受的内伤一定要治了,所以托人带信给来让我务必带你去他那养伤,否则会有性命之忧。”

  刘秋没想到这么多年师父居然还挂念着自己,而且还为此迁到岛上,“夫人怎么不回信说我病已大好,师父年事已高还要为我做这许多,其实大可不必。”

  旁边的翾风却道:“夫人您不要听老爷的,他从辽东南下时还咳过血呢,前次见王敦将军时又差点呕血,当年天师给的药丸已所剩无几,用不了多久,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刘秋一只手牵住翾风,转身对孙筠说道:“当年我远赴辽东没有陪伴夫人生产,现在连泮儿都还没见到,让我一直引以为憾。如今翾风也已怀孕,一家人总该陪伴在她左右才好,莫让当年为夫的憾事再度发生。”

  孙筠听闻翾风怀孕自然开心,马上走到近前说道:“想不到如今妹妹也怀有身孕了!这些年多亏妹妹在夫君身边照顾,如今又有了孩子,真该好好贺一贺,只是夫君的身体着实无法再拖下去了。”

  另一边的翾风也在一旁劝导,刘秋也只好应付说再住上些日子看看再说。于是便让下人把厢房收拾出来给孙筠,翾风本想自己搬过去住,不过孙筠不想让王敦知道自己身份,就独自搬到隔壁。

  住了不到半月王府又派人来,不过这次却是连王敦都请了去。入了内宅刘秋方才发现今日的场面与之前完全不同,只见左右两边居中皆一老妇。左边那妇人年纪更大些,身边还坐着两位青年和一名少年。琅琊王司马睿陪坐在右边妇人身旁,旁边坐着王导。见王敦、刘秋进来就招呼他们坐在自己这边。刘秋心想司马睿身旁的妇人该是其母太妃夏侯氏,可是另一边又是什么人呢,总不会是他上次提到的汝南王夏侯太妃吧。正想着,司马睿已开口道:“诸位,今日有幸能请到先汝南王太妃和四位王爷还有襄城公主驸马王将军来此,真令府中蓬荜生辉。”

  旁边的太妃夏侯光姬亦道:“许多年不见姑姑没想到如今仍旧这般身体康健,晚辈这里有礼了。”

  对面的夏侯老太妃见琅琊府中诸人依足了礼数便欣然道:“要不是临此大事,老身也不愿舟车劳顿远道来此,如今正好王将军也在,大家就把南行的事定下来吧。”

  太妃身后的诸王都默不作声,刘秋没想到几个王爷居然已经把南下的事这么痛快地就定了下来。另一边王敦却朗声道:“如今东海王手握六州大权居中运筹,诸位王爷难道仍要坚持远行,连圣上的心意都不顾忌了吗?”

  对面的老太妃见状答道:“我们孤儿寡母不过是寻一个安全所在,驸马不必在此挑拨我等与陛下的关系。更何况驸马擅离青州来此已属违法,有何颜面指责几位王爷。”

  老太妃身边最年长的一位王爷低声道:“母亲可否还要考虑一下驸马的意见再做决定?”

  没想到话刚出口却被立刻呵止:“此事我与汝嫂已经定下,勿再多言。”

  对面的王敦见状立时抓住机会,“太妃为儿孙寻一个庇护总是对的,可是总要多些人拥护才显得正当。”

  这话一出,旁边的琅琊王也觉得有些过分,转身对王敦道:“驸马和太妃说话莫失了分寸。”

  不想对面的太妃却分毫不让,“驸马此言甚好,前些日子我已联络了同样南下的唐邑公,虽然司马纮素来有疾,不过他府中上下已决定和我们一起渡江,如今我们五马渡江,驸马还觉得哪里有何不妥?至少我们能够保全家人,总比将军把襄城公主扔在洛阳自己却带着妾室擅离职守要好。”

  这样一番当众奚落王敦怎能克制住怒火,转身问同席的王导和刘秋道:“好一个五马渡江,既然太妃如此讲,我便回洛阳和公主团聚,也算不抛下家人。不知阿龙和承露是否也要随我返京?”

  这边王导默然不语,刘秋一时还想不出什么话来让王敦平息下来,没想到王敦此时早已怒不可遏,公然当着众人面疾声高呼道:“我王家族人都还在洛阳,茂弘难道就如此独自远走不成?不过承露就无此负担,山阳公已故去多年,自然可以带着翾风姑娘南去逍遥了。”说罢离席独自往外走去。

  “山阳公死了?!”刘秋没想到在这个时候能够得知家父的消息,顿觉天旋地转,本还想着追出去一问究竟,不想王敦却将袍袖一甩出门上马扬长而去。再返身时王导也已追了出来,刘秋再去问时,王导才默默点点头。刘秋顿觉眼前一黑,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再醒来时孙筠和翾风都已在身边,刘秋问现下如何了,孙筠便答道:“那日夫君在王府晕厥,王爷便派了医官救治,晚上又差人去请了翾风才接你回来。”

  刘秋忽然发觉周边传来船上才有的摇晃和咯吱作响的声音,这才觉得自己已然在船上,孙筠这边又说道:“那天也不知驸马生了多大的气,连夜就点齐兵士收拾行装出城而去。翾风问了王导,得知事情大概,我们商议后这才决定带老爷先行南下。”

  刘秋沉吟片刻,“那日席间诸王商议已定,不久就会五马渡江,筠儿你们也该准备起来了。”

  翾风一旁道:“这事夫人已沿途安排妥当,而且还让妾与泮儿都迁到鄞县居住待产。”

  孙筠又从旁解释道:“鄞县入海便利些,离北面也更远,想来想去还是那里更安心些。而且翾风若有事,联系我们也会方便些。”

  刘秋知道孙筠已一切安排妥当,不会再容自己的病情继续恶化下去,“看来夫人是一定要送我去见师父了。”

  孙筠道:“你都现在这个样子了,再不到天师那里怕是连命都要丢了。”

  刘秋意味深长地看了夫人一眼,“唉,想来夫人早就知道家父身故,就是瞒我一个人罢了。”

  两位夫人见他又提到父亲,生怕他在伤了身子,忙一起揉搓刘秋前胸,生怕他再呕出血来,直到见他面色和缓些孙筠才敢继续解释:“你我走后公爹便不再见客,后来川儿去时也被他拒在门外,只给了那封信,想来那时他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待我生完泮儿后去时,公公已经故去,只因你这病情才不得不瞒到今日。不过我已暗中安排将他的墓地重新修葺,又请人做了法事,总还算让生者不至于愧对先祖。”

  刘秋长长叹了口气,无可奈何地说道:“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https://www.lingdianksw8.com/69838/69838195/693839834.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om。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om